安岳,这座位于四川省资阳市的小城,近来成为访古圈的热门目的地。200余处历代石窟、10万余尊摩崖造像兼具魏晋的风骨、盛唐的宏伟和两宋的精美,刻画着穿越千年的力量与平静。
跟随作者的脚步,走进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毗卢洞、茗山寺、孔雀洞和卧佛院,于四川的乡野人间,静静欣赏古老的石刻艺术之光。
潇洒观音
毗卢洞
毗卢洞内有着一尊美到不可方物的紫竹观音。他静谧而优雅,背倚一片紫竹,坐落于安岳石羊镇的塔子山上,静候所有为之动容的人。
80年代初期,英籍女作家韩素音来到安岳考察,当她看见这尊璎珞飘逸、形态不羁的观音造像时,内心为之震撼,在发表的文章中将其赞誉为“东方维纳斯”,随之享誉世界。
头戴雕花镏金化佛高花冠,身穿短袖薄裟,袒胸裸肘之间细密的璎珞更显生动。腰间青金石蓝的飘带颜色分明,自然垂落于脚边,衬得他一身长裙,风韵妩媚。
赤脚之下,是一袭莲台荷叶,左脚轻踏宝莲,右脚则尽显世俗之态,灵巧自如地弯跷于莲叶之上,令其神圣之外增添了一分烟火之气。
毗卢洞的精彩绝不仅限于此,此地开凿龛窟20个,造像区长约118米,现存摩崖石刻造像465尊。入口处的《十炼修行图》 就像一幅幅讲经说法的连环画,打开了毗卢洞石刻作品的大门。
《十炼修行图》 刻画在高6.6米、宽14米、深4.5米的毗卢洞内。除主尊外,十组石刻分别对应十炼:炼指、炼心、炼顶等。造像布局严谨,人物密而不繁、疏而有序,形象生动,通俗易懂,堪称精品。
宋代吹来的风
茗山寺
茗山寺的造像始建于唐朝元和年间(公元806~820年),兴盛于北宋,现存摩崖造像63尊,其中5~7米高的造像有8尊,主要题材为毗卢佛、观音、大势至、文殊、十二护法神将等。
整体造像坐落在县城东南60公里石羊镇民乐村虎头山顶,布局依山势环抱,总长350米。佛像目之所及处,皆是无止境的远山,而脚下是宽度仅几米的山行步道,人与佛的最近有效距离在这里得以体现。
三号平顶方形窟内是一尊文殊菩萨站立像,像高6米,头高1.3米,头戴五佛高冠,胸前佩有稀疏缨珞装饰,神情淡雅。右手平于胸前呈指书状,左手托着经书向外延伸1.5米。据说书和手的重量达千斤,却历经千年不毁,这一切全靠高2.2米的垂地袈裟支撑,是古代石刻技法中力学与美学的完美结合。
后岩壁上刻画的是伴随文殊菩萨的护法神,他们居于半圆的小佛龛之中,右侧的造像因为处于背风面,形态清晰可见;左侧的因长年风化已形如流沙,却也因独特的风貌成为了社交平台上出圈的“风吹千年”, 堪称匠人与自然合作造像的典范。
五号平顶长形窟内的正中站立像为毗卢遮那佛,像高6.3米,头高1.3米,以近乎圆雕形式刻在绝壁之上。头光中生出金刚佛顶印,垂目下视,两手结金刚合掌印于胸前,身穿通肩垂地袈裟。
茗山寺几十尊宋代摩崖造像是中国摩崖石刻晚期的经典代表,时间在这里有了具体的形状,似乎在告诉人们,刹那和永恒,不过如此。
相伴一生的守护
孔雀洞
一路南下,4公里开外就是孔雀洞。守门人周师傅帮一边为我们打开门,一边说这里是他住了几十年的家。话语之间,一尊孔雀明王造像映入眼帘。
北宋年间孔雀洞开凿立窟,依岩而建,内有大小龛窟8个,造像75尊,碑刻题记6处。主尊为佛母孔雀明王,头戴化佛宝冠,左手执莲蕾,右手握雀羽,结跏趺坐于孔雀背上,虽颜色已斑驳发黑,但璎珞胸饰清晰可见。
20世纪50年代,周师傅的父辈搬迁至此居住,两代人便在生活之余默默担负起守护文物的职责。如今,周师傅已从孩童变为老者,但他对孔雀明王造像的回忆还满是儿时的模样。那时的孔雀石刻还是五颜六色的,虽色彩明艳,但整个洞窟形成的威严感常常让他敬畏。
相伴几十年,周师傅说他非常感谢孔雀明王守住了他安身立命的家,但我们知道,恰是周师傅的守护才让后人有机会领略到这千年前的风采。
众生即佛
卧佛院
距离安岳县城以北25公里处,有一所规模壮观的卧佛院。它建于盛唐时代,造像沿卧佛沟而凿,真切地展现在一片红砂岩壁上。长度约为860米,南北两侧高20余米,一侧是巨大的卧佛,另一侧是142个高低错落的窟龛造像。
卧佛是整个院内堪称经典的造像作品,开凿年代大致为唐开元初年,身长约21.3米,头长3米,肩宽3.1米,头东脚西,左肋右卧,是一尊独特的左侧全身卧佛。
两手放平、闭目似睡的形态完美诠释了释迦牟尼涅槃时的永恒,在他周围环绕着侍候弟子、护法力士,专注有神的姿态似在聆听佛陀最后的教诲。
但可曾想到,这里曾经阡陌纵横、鸡鸭成群,卧佛前的两处荷塘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当地人耕种的稻田,人们在这里插秧、晒谷,四季农耕的播种收获全部映照于卧佛的涅槃之中。
文/刘珊 图/孙庆